上世纪七十年代,在毛主席“备战,备荒,为人民”的号召下,国家出于战备需要,开展了大规模“三线建设”。山西作为中部腹地,依托吕梁山、中条山沟壑纵深的自然条件,开展了与大“三线建设”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“小三线建设”。
我们的企业山西省建筑工程公司,正是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,招收了历史上第一批“学徒工”。
当时,进入三线施工现场人员,是要经过严格“政审”这一关的!1970年5月2日,在公司机关四楼会议室,召开新入职学徒工分配基层单位大会。温宝玉副科长宣布分配各工程处人员名单,我被分配到第二工程处。
那个时候还不满18岁,第一次离开家,第一次成为工人,第一次进入山区,第一次拜师学艺,第一次生活自理,第一次有了工资,一切都是第一次,一切又是那么突然,那么现实,那么兴奋!
五十年过去了,回忆当年热火朝天的大会战,四千多人的施工场面,“二厂一校”先进经验学习高潮,“早请示晚汇报”,“干打垒”,“现场会”,“军管组”,“一打三反”,“政工组”,“宣传队”,“蒲县、石楼县、吉县民工团”......那些人和事,记忆犹新,难以忘怀!
刚刚,网上发现前进机器厂的历史照片,那就是我和师傅、师弟住过的二层窑洞房一层第二个屋啊!现在已经人去楼空,破败不堪了......
但是,它毕竟是那一个时代的历史见证者,曾经一度辉煌和热闹过,永远留下了山西二建人的汗水与足迹!
帖出来大家一块回忆和分享。
二建之子
2021年3月1日02:28:30
山西三线建设概况:
1965年,那是一个夏天,有一位老人在中国西部的吕梁山划了一个圈。这位老人就是我军战功赫赫的黄克诚大将,老将军此次到吕梁山就是考察山西小三线建设。
就在这一年,山西省根据中央关于加强战备和“省自为战”的精神,按照“山、散、洞”的原则,全面开展了省内“小三线”建设。一个围绕“三枪两弹”常规兵器的“七厂一库一电厂”的建设工程在吕梁山区全面展开。所谓“七厂一库一电厂”即:“一厂”是孝义市西辛庄的山西建设机械厂(963厂);“二厂”是中阳车鸣峪的山西新建机器厂(9141厂);“三厂”是交口县的山西金星工具厂(9129厂);“四厂”是交口县的山西晋丰机械厂(9146厂);“五厂”是临汾市霍县山西凌云机械厂(9151厂),曾名红星农机厂;“六厂”是孝义二十一号山西火炬机械厂(9169厂);“七厂”是交口县的山西前进机械厂(9176厂);“一库”是阳曲物资储备库和一个配套火电厂晋光电厂(交口县)。这些军工企业大都分布在吕梁山区的交口、中阳、孝义、隰县、介休等地。
关于这七个厂,曾经流传有一段顺口溜:“一厂的枪,二厂的弹,三厂的工装四厂的饭,五厂的姑娘真好看,六厂七厂扯球蛋”,呵呵,这段顺口溜编的挺形象!
先看一厂的枪
建设机械厂(963厂),简称建机厂,是依据山西省计划委员会(1965)计备字第10号文,按照五机部第五设计院供小三线56式7.62毫米半自动步枪工艺资料在山西境内建设的中型国防企业。说到建机厂,不得不提到一位名人,也是山西省老年朋友们的偶像,现在山西电视台《小郭跑腿》栏目知名“和事佬”张润梅就来自建机厂,是当时的厂播音员。
国产56式半自动步枪
963厂的建设可谓顺利,1965年2月筹建,厂址选在山西省孝义县西泉镇吕梁山下的一条狭长土沟内,两山对峙,利用此天然屏障,十分隐蔽。距离西泉公社6公里,往东北方向8公里是阳泉曲火车站。生产纲领:年产56式7.62毫米半自动步枪15000支,职工1200余人。1965年4月15日破土动工,根据建厂计划及省委抢时间、保质量、早生产的指示精神,年底土建工程已全部竣工。职工主要分三部分:一是重庆建设厂(296厂),主要是技术骨干;二是太原的山西机床厂(247厂),工人较多;三是长治淮海机械厂(342厂),人数较少。
963厂招待所
1966年2月开始产品试制,6月30日即出厂了合格样品。1972年的产值和产量均达到原设计标准。至1979年,厂子的基建、生产工作处于稳定发展阶段。79年之后全国地方军工调整,军品任务逐年减少,1984年12月撤销军工建制,划归太原市二轻局。其间共生产56式7.62毫米半自动步枪16万支,还生产了气枪,自行车零件,工矿油田配件等民品。
再看看二厂的弹
山西新建机器厂(9141厂),简称新机厂,由沈阳53厂分迁而建的。该厂于1966年5月12日开始筹建,1969年8月全面投入生产,主要生产7.62毫米步枪子弹,命名“山西枪弹厂”。
9141大门
1991年6月,车鸣峪兵工厂搬迁至晋中市榆次区,并实现了“军转民”。这个在此驻扎运行长达26年的兵工厂遗址,是目前全国保存下来的少有的以山为掩体、把山洞作厂房的兵工厂遗址。
当时职工总数1884人,基本生产工人505人、辅助生产工人895人、非生产工424人,连同家属最高峰时有5000余人。
最初设计年产2300万发7.62毫米枪弹生产线一条,1965年9月五机部和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,从沈阳321厂分迁1亿发枪弹生产能力给山西,于是9141厂生产规模扩大为四条生产线。
经过二十余年风雨历程后,79年全国地方军工调整,军品任务逐年减少,于1984年撤销了军工建制,划归榆次市二轻局管理,1991年搬迁至晋中地区榆次市。如今,曾经的辉煌成为了历史,只剩下青山依旧在。
三厂的工装咋不见
山西金星工具厂(9129厂),简称金星厂,始建于1966年,在周边几个三线厂子里排行老三,俗称三厂。厂址选在原隰县水头镇后水头村的一条山沟内,交口县“105邮箱”,此地后归属交口县。于1966年6月开工建设,1970年建成投产,是为四厂(晋丰9146厂)辅助服务的工、模具制造厂,如钻头、夹模具、量具、机床用各种刀具等,人员大多来自上海、东北和长治(液压、衡器、自行车厂现澳瑞特、长治钢铁厂等)。厂区分为1号沟和2号沟。给各三线厂制造工装模具。1985年转民用企业,1989年搬迁太原。
八十年代初期,金星厂里涌动起了一股返乡潮。那些在深山沟里呆了十多年的晋东南老乡们,一家看一家,纷纷回到原籍。时至今日,在网上很少能搜到金星工具厂的信息。据说此厂筹建于1965年,经过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辉煌,早在九十年代初,厂子的经营状况每况愈下,后来搬迁至太原近郊。先是职工下岗,后来企业改制,再后来渐渐没了声息。
四厂的饭菜没尝到
晋丰机械厂(9146厂),始建于1966年,为三线时期华北地区在山西配套的四联装高射机枪厂,在建立初期同样经历一段颇为复杂的选址道路
1964年在华北国防工办的领导下,在河北涉县进行选址。1965年,随着美国对越南侵略战争的不断升级,认为厂址不宜建在太行山东麓。1965年8月13日,华北局在北京饭店召开晋、冀两省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,专题对四联装高射机枪厂(9146)和高射机枪子弹厂(9151)厂址问题进行讨论,会议决定在山西境内选址,由山西省和天津市负责筹建。同年9月厂址选定在长治县南宋村附近,高射机枪子弹厂选定在长治县内王村附近,11月下旬开始建设。同年年底,华北局再次审定两厂厂址,提出南宋、内王地段距离陇海铁路较近,不符合“靠山、分散、隐蔽”的方针,必须重新选址。
9146生活区
经过几个月的选定,1966年4月16日华北局批准,厂址报废,将厂址再次选定的交口县水头镇大南沟内,建设规模仍按1965年华北局战备小组批准的设计任务书进行。1966年7月开始建设,1970年底基本建设完成,职工多半为天津支内人员。
生产纲领:年产56式14.9毫米高射机枪架100架、62式14.5毫米四联装高射机枪枪身400挺。1984年撤销军工建制,之后搬迁至太原并入太原钢铁厂,改为太钢机修厂。
五厂的姑娘没看见
凌云机械厂(9151厂),又名红星农机厂,为三线时期华北地区在山西配套的12.7毫米高射机枪枪弹厂。在建立初期经历一段颇为坎坷的选址道路。
9151办公楼
最初于1964年在河北省涉县太行山选址,1965年又与9146厂一同选址定于长治县内王村,开始初步建设,随后又因不符合战备要求停建报废厂址再次选址,定在了隰县水头镇神南峪建厂,并与1966年8月开始建设,由于水源问题又未得到充分解决,11月又停建报废厂址,山西省工业厅决定第三次另行选址,1966年底将厂址选定在隰县下里镇下均庄石马沟,1967年2月因水质不达标再次废弃决定第四次选址。同年6月经北京军区批准最后定在了霍县李曹镇侯家庄建厂,1970年7月建成投产。
9151车间
北京军区批准该厂生产纲领,年产54式12.7毫米和14.5毫米穿甲燃烧高射机枪枪弹1000万发。1979年底,山西省国防公办决定组织地方军工生产“飞仙牌”自行车,由9151厂负责总装。
六厂七厂,真扯淡
六厂,一波三折,归宿不错
火炬机械厂(9169厂),孝义县14号信箱。1966年7月,根据山西省计委决定,要建立一个铸锻厂,与9146厂、963厂、9176厂等单位生产配套,成立了铸锻厂筹建处,同年12月27日,由山西省重工业厅下文件命名为国营火炬机械厂,暂无代号,并下拨了筹建费。
生产纲领:型锻件和自由锻件1066吨/年,一般铸件和精密铸件共计1000吨/年,机床大修配件100套/年,木质包装箱40万个/年。
1967年3月13日,山西省重工业厅又下达了关于9169厂合并于9146厂,作为该厂生产车间的通知,9169不再单独建厂。5月20日,山西省重工业厅再次下达了9169厂又要独立建厂的通知,继续选点建厂,在汾阳、介休、孝义三县境内选址。
1967年8月22日,山西省国防工办确定9169厂选址在介休县东南方向大靳、西靳公社的龙尾沟。
1969年5月22日,山西省革委会下达对9169厂厂址的批复,把厂址最终选定于孝义县阳泉曲公社河北村,当月随即破土动工。经过全厂职工和施工人员的努力,1970年9月,制氧车间率先竣工,制氧职工苦战45天,将一台已经淘汰且零件不全的制氧机组安完毕,并产出纯度高达99.5%氧气。向国庆节献了厚礼。
1971年,五机部下文正式批复火炬机械厂代号为9169厂。1972年,基本完成木工车间、制氧车间、模锻工房、理化室、热处理及金材库、锅炉房、空压机房、车库等主要建筑以及部分家属楼、子弟小学、职工澡堂、商店、招待所等生活设施。同年9月省国防工办下文将9141新机厂原白壁关遗留厂址交给9169厂管理。
但由于9146厂位于柳湾煤矿矿区,随着开采区的延伸,水源受到破坏,并日趋减少,工厂用水得不到保证,经五机部同意,将锻压车间,另行选点建设。1974年经过山西省计委批准9169厂其余部分在孝义县居义村和留义村之间地段建设,木工车间、制氧车间于段工车间等一并搬迁新处。原厂址折价有偿转让汾西矿务局。1979年新厂基本建成,原厂搬迁结束,但段工车间未建成。1980年又增加民品自行车生产线和电镀生产线、缝纫机台板生产线。
自建成投产5年后,1984年12月,9169厂撤销军工建制,与山西杏花村汾酒厂合并,转产白酒,并更名为山西杏花村汾酒总公司汾青酒厂。
老七厂,建厂以来未批量生产过
前进机械厂(9176厂),简称“前机厂”,为三线时期在山西规划的7.62毫米轻重两用机枪制造厂。
9176厂车间
前机厂,初期选址在灵石县境内,1969年6月经北京军区国防工办批准,厂址最终定于隰县康城公社水神头的一条山沟内,该处后归属交口县,同年开工建设,1971年基本建成。生产纲领:年产7.62毫米轻重两用机枪4000挺。
9176厂家属区
自71年建成,工厂即开始转入产品试制,至1977年试制产品253挺,由于产品迟迟未定型,一直没有投入批量生产。随着第一次全国地方军工大调整,于1984年底撤销了军工建制,划归太原市二轻局管理,1992年整体搬迁至太原市小店区平阳路。